儿童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治和预防研讨会暨上海市儿童传染病联盟会议
共研规范化诊治指南
同论合理化疫药实践
儿童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治和预防研讨会
暨上海市儿童传染病联盟会议圆满召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医疗卫生政策的精神,提高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推动我国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由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上海市儿童传染病联盟主办的“儿童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治和预防研讨会暨上海市儿童传染病联盟会议”于2024年12月1日在上海市圆满召开。
此次会议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涵盖感染、急诊、呼吸及药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共同探讨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诊疗和预防领域的实践问题,分享临床经验,交流近年各地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解读《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抗病毒药物应用指南》,讨论如何基于Grade系统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指导临床实践,并针对儿童肺炎、校园流感防控、疫苗与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研讨,旨在广泛传播先进的医学知识,提升儿科相关领域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通过规范系统性的培训,全面提高儿科从业人员的诊疗能力,使更多的患儿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到科学、有效地治疗。
流感流行加重全民负担
指南助力全国规范实践
流行性感冒(流感)每年在世界范围呈季节性流行,18岁以下儿童的流感年发病率最高,0~4岁幼龄儿童的流感相关住院率最高,90%以上的流感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中小学为最主要的暴发场所,校园流感疫情暴发会加剧流感在社区人群的传播,造成学龄儿童缺课和父母误工。
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低,季节性流感暴发流行对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都带来较大影响,导致沉重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其中儿童和老人因流感住院和就诊的负担最高。近年来我国托幼机构和校园儿童流感暴发对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带来挑战,引起社会关注,多种新型流感疫苗和抗流感病毒药物相继获批用于儿童,为了积极推进我国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规范应用,10月29日,我国首部《中国儿童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和抗病毒药物应用指南(2024版)》(以下称:指南),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当其时。
读指南学指南用指南
治流感防流感远流感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翟晓文教授、曾玫教授出任大会主席,曾玫教授主持召开会议,欢迎来自全国的与会者,一一向与会者介绍了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教授和优秀的企业组织代表。曾玫教授表示,冬季已经到来,寒意正浓,正是动员大家共研流感防治问题的时候,因此全国的同道相聚一堂,共话传染病防治规范化。
翟晓文教授做会议开场致辞,翟晓文院长向与会来宾来沪参加会议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介绍了复旦与上海医疗同仁为儿科传染病做出的努力与初步取得的成果,并希望将上海的经验向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翟晓文院长还对来沪传经送宝的教授表示感谢,并号召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结合去年的经验,以及北方今年的经验,邀请上海以及全国的感染病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呼吸学、药学、循证医学等方面的专家,期望与全国同仁一起,把今年的防治做好,同时借着儿童传染病联盟的发展,从上海出发,走向长三角,于此把儿童传染病的防治提升一个台阶。
作为指南制订发起人和执笔的临床专家,曾玫教授代表指南制定工作组对指南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入浅出的针对儿童流感诊治过程的八大集中问题一一进行解析,检测到诊断到用药,曾教授娓娓道来,与会者如沐春风。她表示本指南是我国首部在流感疫苗与抗病毒药物使用领域,应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方法制作而成的指南。基于全球视角,结合国内外的数据与经验,遵循规范的方法学,医学指南的制订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在治疗方面,个人治疗基于公平性选择用药,公共卫生需求的选择考虑相对不同,暴露后预防用药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规范化指南的制订为我国流感相关的临床实践和疫苗接种实践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纠正既往认知误区的同时更好地指导了儿童疫苗的接种,及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与预防,确保了其科学设计和推荐结果的可靠性。指南中,对于新型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也做了介绍,指出玛巴洛沙韦退热快,可以降低29%流感传播率,同时有暴露后预防效果。其全程一次口服和胃肠道反应小的优势使得其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晓东教授主持了曾玫教授的分享,朱教授指出指南的发布对于儿童流感预防和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将会惠及更多患儿和家庭。
宁波诺丁汉GRADE中心主任夏君教授向与会的来宾分享如何基于Grade系统制定临床实践指南,基于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夏教授分享了Grade系统的运行原则和逻辑,证据分层与方法学影响了研究的整体性,看全貌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牛津标准,Grade系统展现了自己的优势,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指南正是在这样的系统体系下进行的全貌研究,在此过程中,Grade方法学团队贡献了大量不为一般人知的工作。
上海临床医学中心冯天行教授主持了夏君教授的分享,同时表示方法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是指南科学性的基础保证。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南北交通的核心枢纽,上海地区的传染病防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防治工作的成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陈健所长向与会来宾分析了近年上海市以及全国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趋势,通过一些列数据剖析流行趋势与比例,同时针对上海和全国的防控措施也给出了全面的建议。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金萍教授主持了陈健所长的分享,陈教授分享的数据对各个医院的研判提供了全局性的参考,尤其是对综合性医院的日常工作预期准备意义重大。
校园流感的暴发一直是对防控体系的巨大考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董彦会研究员表示学校防控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因为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流感类的疾病暴露标准的难以界定,因此国家对学校的防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推进校园流感疫苗接种,近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上海在这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值得全国范围研究学习,学校不仅仅是流感传染的放大器,还是很多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疾病预防、科普的放大器,值得持续投入,形成“知信行”的良性循环生态。
曾玫教授主持分享并表示,校园传染不只是流感,站在全国全年龄的视角看,还有一些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医防联动,从科研到临床,临床到科普,医院到公共卫生,各领域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冬季降临,流感自北向南侵袭,面对可能发生的流感爆发,抗病毒药物阻断流感传播的临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蔡洁皓副主任医师结合临床数据和病例,针对玛巴洛沙韦的阻断和治疗机制与使用标准细节进行了分享,他还表示,在流感流行季,使用玛巴洛沙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有望阻断部分流感传播链,能够带来更广泛的家庭守护和流感防控效益,有助于遏制流感病毒在社会的进一步扩散。
江西省儿童医院朱春晖教授主持分享并表示,儿童流感暴发的同时,成人的发病也有明显上升,儿童流感的防治是全社会防治的枢纽,是重中之重。
除了流感,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范诊治中的临床问题一直也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卢燕鸣教授就这些临床问题的解决给予了多角度的建议,他指出各种检测方式的优劣和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呼吁慎用高风险的检测手段,合理的治疗一定是建立在准确的诊断之上,在临床分析和诊断过程中,危重症的早起预警尤其需要重视。卢燕鸣教授还呼吁加大耐药性的研究,对临床诊断识别与合理用药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田健美教授主持了卢燕鸣教授的分享,对教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结合江苏当地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了思考,与卢教授的很多想法同频,希望上海的经验能够更快更深入的向全国传播。
论指南谈临床重实践
三分治七分防更合理
此次研讨会还针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座谈,第一场座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张婷教授主持,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展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史雨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祯祯教授共同探讨了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周华教授回顾了湖北地区过去对流感诊治的情况,也描述了现在所处医院的接诊情况,为了应对大流行的到来,提前宣传很有必要,而对于学校预防的用药指导尤为重要,尤其是禁止集中预防用药非常及时,周教授认为此次会议有的放矢,详细全面的解读用药,给予研讨会高度赞同。
史雨教授结合自己在跨科室的感受表示,此次指南基于循证医学的基础,及时精准,是对医疗的负责,是对病人的负责,即能规范化诊治标准,又能精细化管理药物用量和疫苗接种,及时高效,是患者的幸运,更是医生的福祉。
张祯祯教授表示,指南的发布时间对重庆地区的当下情况具有特别的及时性,此外,指南的基层应用落地是未来的考验,如果有更多的巡讲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重症的出现的针对性的治疗尚需要更多的工作支持,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张婷教授表示,流感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全球卫生研究的重点,也是少有的拥有如此丰富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疾病,药物在进步,人体也在变化,指南是良好的开端,未来的工作依然具有挑战。
第二场座谈围绕“流感的预防与治疗: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展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葛艳玲教授主持,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赵隽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乔晓红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杨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江超雄教授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
江超雄教授表示,儿科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得益于家长的预防意识提升,这种情况对于全社会的防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普推广的价值凸显,结合所在医院的情况,她表示用药层面除了考虑药品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的同时,还要考虑使用方便性的问题。
杨蓉教授指出,流感流行以轻症为主,加之部分地区接种的成本较高,有些地区的接种率有待提高,此外,部分地区检测节奏相对较慢,为科学用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新指南的发布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类似问题。
乔晓红教授结合自身的经历切身感受到疫苗接种的普及正在扩大,免费接种从医生开始,在缓解接诊压力方面效果明显,积极接受新药的应用对于病患数量的控制,部分特殊病人预防性用药对于爆发也具有可控的效果。
赵隽教授,疫苗对于疾病防控阻断的效果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儿童作为流传的重要环节,疫苗的国产化已经在费用降低方面有了长足发展,针对不同人群,体质的提升是源头的管控,对于疾病预防也尤为重要。
葛艳玲教授,疫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目共睹,疫苗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疫苗的普及依然非常紧要,从医院到校园到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加大信心是核心,各地需考虑是否将疫苗纳入免费范围。部分药物用于预防的效果也得到认可,控制用药也是对优秀药物的保护,未来有更多临床发挥的空间。
最后,大会主席曾玫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她表示好药要用好,好经验要传递,以往在儿童传染病防控上取得成绩,离不开医疗体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也离不开药品研发公司、系统开发组织的贡献,相关机构共同努力,一起携手把传染病防治,特别是流感的防治工作推向全新的阶段。
此次大会,围绕流感的防控与治疗,邀请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西、江苏、重庆等地的专家教授主讲、主持、讨论相应的主题。各位嘉宾或倾囊相授、或不吝发问、或深入思考、或孜孜解惑……相信通过这样落地高效的研讨,一定有助于提升更多相关科室医师的专业水平,也一定能对全社会医疗健康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一定会让更多的惠儿和家庭受益,让我们再次祝贺大会的圆满落幕,并共同期待下一次大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