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观后感
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参观北大红楼观后感
杜雨柔
2024年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共北京市医疗健康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委员会组织的参观北大红楼活动。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也见证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寻救国道路的初心与担当。此次参观如同打开了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在沉浸式的红色教育中深受震撼,更引发了对公益事业使命的深刻思考。
走进历史现场,感悟精神伟力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旧址等场景。每一件陈列的文献、每一张泛黄的照片、每一处还原的办公场景,都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初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李大钊在这里写下《庶民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毛泽东在这里接触进步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陈独秀、鲁迅等先驱在此以笔为刃,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最令人动容的是“五四现场”复原展厅。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从红楼出发,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看着展厅中模拟的游行队伍、振臂高呼的学生雕塑,仿佛能听见百年前青年们振聋发聩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热血豪情。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这代人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对标先驱初心,反思公益使命 参观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百年前的青年们在国家危亡之际,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公益人,我们的“初心”又该如何体现? 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以“致力人民健康公益事业,促进公众用药安全”为宗旨,这与五四精神中“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内核高度契合。回顾基金会的工作,从“药品安全公益网络宣教”到“老年合理用药大学”,从“安全用药娃娃抓起”到“药物警戒生态系统构建”,每一个项目都聚焦公众健康痛点,致力于用专业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例如,在2024年开展的“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我们邀请专家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和教学,帮助提升偏远地区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这正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 但与先驱们的“敢为人先”相比,我们的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在公益项目的创新性、精准性和覆盖面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传统模式。北大红楼的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公益事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了什么”,更要思考“如何做得更好”。我们应学习先驱们“开风气之先”的勇气,结合新时代技术手段和社会需求,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公益路径。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公众用药习惯,开发个性化科普内容;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让药品安全知识惠及更多人群。
参观结束后,站在红楼前的广场上,望着“五四”纪念碑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八字题词,我更加明确了作为公益人的使命方向:以“爱国”为魂,坚守公益初心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公益事业中